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清末日據初之屯墾制度,開啟了嘉南平原的黃金歲月。虎尾墾地里周邊係由黃、廖兩姓墾首帶領一群人至此開墾,因此本地早名「開墾地」。日據時代,曾有部分日本內地的移民遷移至這邊墾殖(稱「春日部落」),因此又名「墾地」,或稱「移民仔」。本地早期先民生活樸素,文風亦盛,曾有曲館(南管)--文館,亦有武館(詠春館)存在。但因工業化的來臨及政府未加以深化,因此產生文化斷層,目前此一部份僅殘留過往遺跡而已。 



本校前身為大屯國校墾地分班,於民國四十六年元月一日奉令改為大屯國小墾地分校,民國四十六年九月一日正式獨立為「雲林陣虎尾鎮光復國民小學」。在當時為六班三百多人之規模,校區皆為國有地及台糖地。 



隨著台灣工業化後,學區人口逐漸外移,95學年度學生僅剩39位。但隨著中部科學園區、台灣高鐵站、台大醫院虎尾分院等重大建設的進駐,以及本校行政人員、全體老師投入轉型改革與自我成長等因素的影響,目前社區人口與本校學生數開始出現回流現象。

此一現象代表:重大工程為學區與本校帶來改變的契機,社區風貌已從原本的傳統農村逐漸演變為農村、工業區並存,整個墾地地區的人文風貌正在改變。 

 


重大工程為學區與本校帶來改變的契機,社區風貌已從原本的傳統農村逐漸演變為農村、工業區並存,整個墾地地區的人文風貌正在改變。 

光復國小座落於轉型中的墾地,學區從典型的農村漸漸朝科技工業重鎮轉變。本校學區原屬傳統農業區,居民大都是務農(種植水稻、青蔬菜)或打零工維生,屬於勞力密集經濟型態,社經地位、經濟環境都較為弱勢。雖然目前有幾項重大公共建設的進駐,但因時間不長,影響才剛剛發酵,社區人口已有逐漸回流的現象。 



再進一步分析本校學生的家庭背景之後,發現本校新移民子女(含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籍)若再加上原本的閩南語、客家語、原住民語族群持續進行分析,發現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組成豐富多元,正符合現今尊重多元文化族群共存共榮的國際潮流。



學區除了傳統農牧業,附近中科園區設置已久,進駐廠商亦日漸增多,除了本國企業,亦有數家日資企業進駐  。學區內企業與學校互動良好,對教育亦持肯定支持的立場,再加上學校課程和鄰近中學、大學互相支援,使學校逐漸發展為食農與科技並重的亮點小學。

光復國小校地面積2.0739公頃,位於虎尾鎮偏遠地區,地處虎尾、西螺、二崙、崙背、土庫等鄉鎮的交界,係由新虎尾溪氾濫而成的新生地,自古居民便以務農維生,更是虎尾糖廠重要的蔗糖種植區,生態豐富且保留完整。



近年來,由於高鐵、中部科學園區等重大工程的進駐,原本大片的蔗田與農田紛紛被徵收,整理成一片片的預定用地。原有動植物的棲息地受到影響,原有的生物鏈與生態系也面臨巨大改變。重大工程的進駐,雖然帶來人文與經濟方面的逐步繁榮,同時也潛藏著經濟與環保議題上的爭論。 



現在的光復國小,白天看它,綠草與大樹相映成趣;晚上看它,恬淡閒適怡然自得;夜間遙望,一片燈海,高鐵就在不遠處。光復是在週遭熱鬧喧嘩的地區中難得保有的一片淨土,恰似一顆遺落在凡間的珍珠。